12月6日下午,第六届海底观测科学大会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开幕,来自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齐聚三亚,围绕国内外海底科学观测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进行研讨。
大会设9个专题分会场,各分会场以学术报告会和墙报展示的形式展开交流。我院承办了专题9“海洋地球化学与碳中和”,包含9篇口头报告和多份优秀墙报展示。我院那广水研究员和浙江大学樊炜教授共同作为分会场主席,并主持了分会场报告。
会上,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海洋碳化学组首席科学家翟惟东研究员详细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碳化学观测浮标阵列的最新建设进展,为区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科学依据。浙江大学樊炜教授分享了海南省珊瑚礁生态系统增汇关键技术示范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海洋生态修复与碳汇能力提升提供了宝贵经验。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李宏亮研究员与厦门大学沈渊教授分别带来了题为“海山生地化过程观测与研究”及“深海‘隐藏’活性溶解有机碳”的精彩报告,深入探讨了深海碳循环的复杂机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类彦立研究员就ISO/TC8/WG15海洋负排放与碳中和国际标准与海事公约进行了详细解读,为国际合作与标准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山大学牛利教授和浙江大学曲梦杰博士分别作了题为“软物质界面电荷转移及富营养离子电化学传感”和“人工上升流养殖碳增汇示范”的报告。
我校特聘教授王爱民围绕海洋牧场渔业碳汇潜力与增汇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享,展现了渔业在碳中和战略中的独特贡献。同时,我院叶旭东老师介绍了基于智能优化技术的多尺度模型与协同治理研究在海洋污染控制与碳循环机制中的应用,为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未来,我院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的精神,深化与国内外同行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为海洋科学的发展和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相关附件: |